2017年5月18日

阿拉伯之春─寫不下去的2011年巴林起義


2010年底,突尼西亞發生了一起民間街頭抗議事件,主要是推翻長期統治的總統─茲·阿爾艾比汀·本·阿里(زين العابدين بن علي)的從1898年開始的政權控制,此事件又稱茉莉花革命。
示威的興起是在2010年12月17日,一個叫做穆罕默德·布阿齊茲(محمد البوعزيزي)的青年自焚所引起,而是示威活動主要抗議惡劣的生活條件,例如高的失業率、食品價格上漲、貪污和被限制言論自由。而總統阿里在示威後二十八天逃離至沙烏地阿拉伯並辭職,結數了自從1989年的突尼西亞統治。
雖然成功推翻,但是之後突尼西亞全國進入了緊急狀態,另突尼西亞的治安帶來危機,此類似狀況也發生在埃及上



在政權推翻後,所產生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الرباعي التونسي للحوار الوطني‎),主要是介入解決不同政治或宗教勢力之間的衝突與交涉。此集團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圖片來源: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突尼西亞的抗議,影響了四周的阿拉伯國家,包含北非、海灣和黎凡特地區,小至零星抗議大至內戰;其中為敘利亞的狀況最為令人關注,從2011年持續性的內戰至今,超過二十萬敘利亞居民被殺害、有超過四百萬敘利亞人民成為難民,其中大多居民跑去黎巴嫩、約旦、土耳其逃離,更有多數人逃離至歐洲。而黎巴嫩的難民數量也超過了本國人口,其中不只包含敘利亞,還有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國難民。
而敘利亞的混亂最主要是因為外國干涉,其中反抗軍有超過百分之九十是外國人,且外國人中包含了海灣與歐洲、美洲各國,且反抗軍的內鬨也相當嚴重;而政府為了鞏固自己的家族勢力,即使狀況嚴重也堅持者位置。敘利亞的亂象也帶動黑幫ISIL的興起,另外我希望大家能稱呼他為Daaish(داعش),這是阿拉伯人對他的稱呼,來自阿拉伯語的比較有著蹂躏之意的踩踏(دعس,Daes),而跟此詞延伸出的踩踏者(داعس)樣子相似。

此影響謀體們稱為「阿拉伯之春」(الربيع العربي‎)。

其中,巴林(Bahrain)內也發生了示威活動,從2011年2月17日至今都還在持續的,而這些示威被稱「巴林起義」(The Bahraini uprising),也被稱為「珍珠起義」(Pearl uprising)。
即使大多人稱為起義,但也有人說這是一場革命。
在講解巴林起義前,我們先來看看巴林:


巴林在波斯灣的位置,圖片來源;Google Map

巴林是在波斯灣中的一個小島國家,北有伊朗、西南有沙烏地阿拉伯、東有卡達。在古時候,葡萄牙曾經佔領過她,當作一個貿易中繼站,並賣出當地特產的珍珠。隨後伊朗的沙法維德政權(Safavid)把巴林歸類在貝巴漢區(Behbahan)的管轄範圍,並賣出當地盛產的珍珠。在伊朗政權崩潰後阿曼入侵,之後又回到了波斯,在十九世紀巴林成為英國的保護國,最後獨立。
由此可見,巴林的位置對於波斯是相當重要的,有利於波斯在波斯灣的管制,再加上巴林迷人的珍珠產量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波斯灣貿易上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美國的海軍第五艦隊也進駐在巴林的首都麥納瑪(المنامة‎),負責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洋等海域,所以巴林對美國來言也有相當重要的地理位置。

事實上,巴林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就有零星的反抗活動,例如1965年三月,在巴林還在英國的管轄下,有數百名石油工人遭受到解雇,巴林唯一的高中─麥納瑪高中(مدرسة المنامة الثانوية للبنات)學生出動抗議,雖然很快被武力壓制,但卻引起了全國性的起義,結果是巴林在1971年獨立

然後這次2011年起義,最初是希望能讓巴林什葉派人口有更多的政治自由,並結束國王謝赫哈邁德(حمد بن عيسى بن سلمان آل خليفة)的統治。

示威群眾受到突尼西亞末日花革命的鼓舞,於是巴林青年們透過社交網站,並計畫「在2月14號的街上,用和平有序的方式,去改變憲法和創造一個民主性的代表組織」,數百位青年們在珍珠廣場抗議到晚上,巴林政府部隊使用催淚瓦斯、橡皮子彈壓制人民,造成三位人民受傷和一人傷亡,而抗議活動持續到晚上。
之後,數千名示威者遊行到珍珠廣場麥納麥,並搭帳棚過夜。在2月17日清晨,安全部隊鎮壓了遊行,造成四人死亡,根據目擊者指出,安全部隊使用了槍械,政府也指出載出在廣場有人使用匕首攻擊警察,且在廣場內發現真主黨的旗幟,政府指責黎巴嫩的真主黨協助了什葉派民眾示威,半島電視台報導有許多受警察攻擊的人進入麥納瑪主要的醫院。隨後,他們使用坦克和武裝士兵鎖定麥納瑪和其周圍城市,當地人也稱此為「血腥星期四」。
事件發生一個月內,國內充滿著混亂與坦蕩不安,示威者們持續擴大,其中2月22號的示威人數高達了15萬人,武力鎮壓也造成了上千人死亡或受傷,於是巴林政府尋求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幫忙,沙烏地的一千士兵和阿聯酋(UAE)的五百士兵進駐了巴林,一天後,哈邁德國王宣布全國進入三個月緊急狀態,數千人至沙烏地在麥納瑪的大使館譴責海灣合作委員會的干預但除了麥納瑪外也有其他的抗議行動,其中最嚴重在希塔拉島(Sitra island),有一人死亡四百人受傷,麥納瑪的薩爾瑪尼亞醫院(مستشفى السلمانية)的醫生指出有死亡者身上帶著槍傷。
珍珠廣場的中心標誌雕像遭受到拆除,政府說為了拆除不好的回憶,但現場仍然被封鎖
各地也持續地在發生零星的抗議行動,造成多人死亡和傷亡,原本在2011年舉辦的賽車比賽─巴林大獎賽(جائزة البحرين الكبرى‎)也被取消。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責國王哈邁德該國,武力鎮壓什葉派居民違反國際法國家電視台指責政府的行為加強了教派歧視。謀體也認為巴林和利比亞的抗議情況情況動搖了整個阿拉伯地區,巴林的騷亂是幾年來海灣國家最大的。


在珍珠廣場示威示威的民眾,圖中央為代表雕像,圖片來源:法新社

2012年,根據海灣每日報(Gulf Daily News),2月1日反對派和政府計畫在Twitter去會談新的一輪,此舉受到阿爾─威法卡全國伊斯蘭協會前任國會議員阿布都拉·傑里爾·哈利勒(عبدالجليل خليل إبراهيم حسن)的支持:「人們想改革,巴林真正的未來是由人民所決定。」然而民族團結大會理事會成員哈立德·阿爾─柯德(خالد القعود)卻說他們不會談判,除非政府停止了武力轟炸。
巴林辯論組織則稱「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活力熱情是改變國家的能力,但是他們沒有發表意見的平台。」
當時巴林最當心,整個巴林進入了教派暴力,也試著努力打破親政府勢力和反對派之間的政治僵局。
而國會也討論出,基本上會由王諸薩爾曼在三月進行國會改革。
巴林新聞阿拉亞姆(الأيام)也報導3月7日政府和反對派政治團體正在接近達成協議,開始走向和解的對話和統一。
但卻在3月9日,大約有十到二詞五萬的反對派份子聚集抗議,四個高速公路被封鎖。使抗議是由什葉派神職人員謝赫伊沙·卡希姆(عيسى قاسم)所發起,雖然此抗議活動和平結束,但有數百名青年試圖回到現在被拆毀的象徵珍珠廣場,但被安全部隊用催淚瓦斯驅趕。伊沙·卡希姆謝赫(عيسى قاسم)一直都是巴林中很活躍的什葉派政治人物,曾經被推為選舉候選人。其強烈的行事風格一直受到政府的強烈批評,並在在2016年6月20日喪失巴林國籍。
而在同年4月18日,被推延到這天進行的巴林大獎賽舉行,許多示威者對於比賽進行表示抗議,然而許多參賽者參賽前覺得:「政治不影響運動,如果因為政治穩提取消了比賽,不是很糟糕的事情嗎?」。在第一次練習前,前麥拉倫車隊(McLaren)的機師在推特上發出訊息:「剛聽說印度威力車隊(Force India)租的車子早上被抓到有汽油炸彈!」所幸沒有傷亡或財產損失。但是印度威力車隊的成員表示不安以及不舒服,考慮出早退的可能性,但仍然決定繼續比賽。這件事情使巴林政府受到許多西方媒體的指責。

2013年巴林之亂…抱歉,我已經沒有辦法寫下去了,就這樣吧。
巴林整個狀況比起來比較像是小戒嚴時期,只有偶爾的明顯起伏;但是政府一直都是以不人道的方式鎮壓,才會有至今這樣的狀況。
這件事也間接影響巴林人對於沙烏地的觀感,不過我想大家也應該能想像得到。
其實寫不下去的原因是因為有點過時了,而且會說巴林起義從2011年至今的原因是因為,國王沒有出來講解、且人民沒有達到自己的抗議要求─可以說是有道牆在還沒打破的情形。